Apollo Currency中文网

[讨论]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发布日期:2025-01-04 11:37    点击次数:95

最近看到几篇研究某一区域内生物多样性的论文。我记得看过一个记录片,世界上每天,甚至每时都会有物种的衰灭,我想虽然有些意味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特别是生态的不良影响,或许是不是有些也意味着生物圈的自然进化,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呢?有些是人为可以改变的,可是改变、干预就一定是好的么?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仅仅是做出一种统计引起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么?做任何事都会有理由,何况有那么多聪明的人在做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我了解的很少,知道是我想的太幼稚,很久以来便一直想向 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朋友学习一下,不知道发在这里对不对?希望得到答复 ,即使批评也好呵:]知道是免不掉的,就是别生气,我无知呵。但是我还想看到一些在生物链中典型物种的兴衰成因呵。国内似乎不太多。多谢小慧的参与并给出这个话题先置顶一段时间,欢迎战友参与谢谢楼主提出这个话题!我也不是学生物的,但是我想说几句:1.我相信下面这段话是对的。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截至目前,直接和间接用于医药的生物已超过3万种。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2.恐龙的灭绝是天灾,非恐龙祸。但是正是因为恐龙的生物多样性才使得在自然灾害、气候变迁时某些恐龙变种得以继续进化。也正是由于其他生物的多样性才使得今天的地球有千千万万种比恐龙还低级的物种。我们的世界才五彩缤纷,丰富多彩。3.人类现在面临的现状是违背了自然规律,侵占了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因此不仅造成了其他物种的不再适应环境而灭绝,当然不排除也会进化出一些更能适应恶劣环境的新物种。但是,这是人为的不良影响,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最近看过一些外国研究者的报道,说长江黄河等河流的上游植树造林,涵养水源,但是这更容易造成该地区的干旱,因为水分都被蒸腾作用带走了。所以这些研究者对中国等国的植树造林对环境的影响提出了质疑。恐且水土保持也破坏了大自然的造陆运动。还有看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单之蔷的一篇文章,题目大致是不要使沙尘暴妖魔化,说的是要客观看待沙尘暴,沙尘暴之所以肆虐到城市,是因为人类已经越过农牧分界线几千公里,而且沙尘暴对季风、洋流等世界气候有不可低估的作用。4.所以,我觉得,对任何一件事情,都要全面地衡量。不能片面看待。生物的灭绝与再生是自然界优胜劣汰、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但是应该看到现在的生物灭绝有着人类很大一部分的影响,我们应该控制我们人类的活动,还我们的地球朋友们一片自由和谐的空间,现在的当务之急显然是保护他们,而不是任由它们自生自灭。5.最后说明,一点儿拙见,请广大战友参与讨论。关注我们的环境,关注我们的环境与生态学讨论版!顺便附上参考文献:有关物种兴衰研究的 麋鹿的兴衰与受威胁等级变化研究.pdf (226.81k)生物多样性这个话题对大多数人们来说应该是一个非常熟悉而又有点陌生的话题,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研究生物的多样性应该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可以看一下下面的资料: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生物所有形式、层次和联合体中生命的多样化。简单地说,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包括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物入侵则是指外地生物进入另一地区,因为在此地区没有天敌,会较快繁殖而形成种群,打破本地生态系统的平衡,对本地物种的生存造成威胁。生物入侵是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木材、纤维、油料、橡胶等重要的工业原料。中医药绝大部分来自生物,截至目前,直接和间接用于医药的生物已超过3万种。可以说,保护生物多样性就等于保护了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基石,保护了人类文化多样性基础,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但是,随着环境的污染与破坏,比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坏、滥捕乱猎、滥采乱伐等,目前世界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每小时一种的速度消失。而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消失的物种不仅会使人类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上个世纪8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1992年,我国成为世界上首先批准《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六个国家之一,并成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制定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我国物种丰富,有高等植物3万余种,特有种1.7万多种;有脊椎动物6347种,特有种约670种。我国的栽培植物、家养植物及其野生亲缘的种质资源非常丰富,是水稻和大豆的原产地,并且也是世界上家养动物品种和类群最丰富的国家,有近1900多个品种和类群。我国有森林、灌丛、草原和稀树草原、草甸、荒漠、高山冻原等丰富多彩的陆生生态系统,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类型也很齐全。研究生物多样性是减少遭受疫病的侵袭的影响的重要方式。1864年的爱尔兰土豆枯死病,造成了100多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流离失所,原因就是当地人只种植两个土豆品种,而这两个品种又特别脆弱,一发生意外就无法挽救。再举一例,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印尼、印度的稻田发生了草病毒,非常幸运的是,在6273个品种中发现了有一个品种对这种病毒具有抵抗性,现在该品种被广泛种植。另外,1970年,斯里兰卡、巴西和中美洲地区的咖啡作物爆发了咖啡锈,在咖啡的故乡埃塞俄比亚发现了一种具有抵抗性的品种,从而挽救个整个局势。   历史上曾有过六次绝种的情况,最后一次是6千5百万前恐龙和其他无数的物种的死亡。转基因生物的影响,可能会象第六次大灭绝一样,异种交配的物种的基因创造出的新物种可能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另外,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黑河流域生态经济研究小组从各种角度讨论了生物学多样性的价值,包括对人类的市场价值、非市场价值及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价值。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任何伤害都可能增加我们自身的风险。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人类不同于其它物种,不约束于其它物种所遵守的自然规律。对此是难以回答的,因为这是一个难以证实的科学问题。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候,人们也只能指出在面对自我受罚的环境灾难的时候,人类并没有明智保护自己。这里有很多证据表明自一万年前的农业文明以来,任何一次文明进化的崩溃,许多是因为滥用自己的自然资源基础(如玛雅文明)。玛雅古国为得到装饰用的灰泥来涂抹自己的神庙,曾过度的砍伐森林来加热石灰岩,毁林造成的土壤侵蚀对玛雅文明的消亡具有重大的作用。当然这些古文明的消亡是资源退化的一个复杂综合体,包括生物多样性的损失,社会的不稳定和不负责任的社会体制。因为人类有如此丰富的自然和人力资源,而不需要保护生物多样性是草率的。生物多样性的高低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如何?呵呵,可以展望一下了。呵,我也想两者之间的关系呢,继续学习,谢谢大家!这些资料从哪里来的期待更多精彩的讨论。upzl wrote:生物多样性的高低与生态系统的功能关系如何?呵呵,可以展望一下了。有请upzl 兄介绍介绍啊兄弟得专项? 我上大学的的时候,学过生物多样性的的课程,将体会结合课本给大家参考。概念:这是一种研究有生命的东西的学科,从研究最微小的生命组成部分,到植物和动物。而“多样性”简单来说就是“各种各样”的意思。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自然世界的资源,包括植物、动物、昆虫、微生物和它们生存的生态系统。它同样包括构造出生命的重要基石--染色体、基因和脱氧核糖核酸。直接意义:就是在目前范围内,为人类提供了必要的衣食住行条件,维持着整个生态系统中生物链的稳定。单就药物来说,发展中国家人口的80%依赖植物或动物提供的传统药物,以保证基本的健康,西方医药中使用的药物有40%含有最初在野生植物中发现的物质。例如,据近期的调查,中医使用的植物药材达1万种以上。人类以外的生物也是相互依存的。间接意义:为其他所有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一个物种的消失,会导致与之相关的大量物种消失,并最终殃及人类。> 5月22日已经被宣告称为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何一个讨论还要分数才能看,难道更多的人参与不好吗?赞同楼上的意见。 浏览不同的资料需要一定的积分才行,这样的做法对于鼓励原创,活跃板块,增加发言,确实有一定的必要性。不过作为作为刚刚进来新人,连有些基本的资料都没有权利看,又怎么能够发表新的观点呢?因此希望斑竹能够将权限适当放宽,以增进交流。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小小的意见。学习现在的,倒退过去的,预知未来的。也许就是学习多样性的意义吧!或者说学习过去的,警惕或保护现在的,预知未来的吧!我也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学习现在的,倒退过去的,预知未来的。也许就是学习多样性的意义吧!或者说学习过去的,警惕或保护现在的,预知未来的吧!我也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动植物多样性研究较多,微生物多样性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大家对微生物多样性有何见解,研究微生物多样性有何意义?生物多样性研究可广义划分为三大类∶(1)生物区系调查与物种编目;(2)对已记载物种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地理式样的分析;(3)对所观察到、以生物多样性研究为基础的生态学和进化普遍规律的理解。因此,我们首先要了解的是区系的“家底”;其次,我们需要探讨这些区系成员的亲缘关系和分布式样;第三,第(1)和第(2)类调查研究的结果则引导我们更深入探讨有关生态学和进化的基本理论问题,诸如是否存在着普遍意义的生物多样性格局和其遵循什么样的一般规律等。显然,正如达尔文在广泛研究了自然历史之后才归纳出进化的一般规律一样,要想解答第(3)类研究中的问题,必须依赖于前两类研究成果的充分积累。 生物多样性研究是制定保护对策的有用工具的观念已在中国被普遍接受,进一步注重基础研究无疑将会促进生物多样性研究结果更深入、广泛地分析和综合,最终依据对这些基本原理的透彻理解来制定相应的政策。 中国生态学和进化研究的深入,获益的远不止保护生物学。人类基因组变异本质上是居群遗传学的重要问题。籼稻和粳稻基因组的分析具有重要的进化意义。另一个例子是传染病,从根本上说传染病是一种生态学现象。总而言之,生物学的很多领域无疑会从生态学与进化研究中获益。正如一句被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所说,“生物学只有以进化的眼光来看才有意义。”upzl 的问题很好呀,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关系的研究, 现在可是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研究中的热点呀偶也是在老板的要求下,看了很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文章。这个课题的研究好象是起因于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的研究。先说一下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的研究历程: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使用不同属的植物种子混播和单播试验,发现混播地上植被生物量要高于单产,在20世纪50年代,MarcAthur, Odum等人通过观察,发现多样性产生稳定性。虽然基于松散的观察和实验,但也广为流传,这与传统智慧一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与投资理财观念一致)。对这一观点打击最厉害的当属M.May(1972,1974)利用数学模型证明了多样性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原因是多样性过高,系统内部组分(物种)相互作用过于激烈,很容易崩溃。这一观点深深使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者失望——既然多样性不利系统稳定,那么还要不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的研究,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结论是不一致的,关系效应有正有负。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多样性和稳定性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使有明确的正的或负的效应,对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提供不了任何价值。人们开始把焦点从多样性-稳定性关系上转移到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功能群多样性(functional groups diversity)、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上来,研究具有特殊功能的物种或物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从短期尺度上来看,这种研究方式的转变更为有效,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来讲,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种的给予保护,而从关键种予以优先保护。保护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能使生态系统健康地为人类提供service and foods.(未完)this topic is funny斑竹,加点呀,偶虽然对这个很感兴趣,可是看不到主题贴呀是的,作用可能正可能负;可能对系统有好处又可能没有好处。所谓功能群,关键种,也只有相对的定义,大家也都有各自的划分标准。我们的专家也经常说一句: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所以,生态学目前真的是很不精确的一门学科。如果说它属于复杂性科学,不能以传统标准来衡量的话,它似乎又没有达到那种高度!!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小慧 wrote:研究生物多样性的目的仅仅是做出一种统计引起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么? 针对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前几天看到一个战友的帖子,谈到群落生态学是用各种统计一大堆数据,得出结论,似乎缺少创新。我认为实际不尽然,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实际分好几个层面:1 理论研究。一门学科要有发展,必然缺少不了理论研究。但是我们大多数初涉生物多样性的人还都没有达到这个层次,尚局限于简单的运用理论。2 描述性研究。分类区系研究,是人们认识自然界的首要窗口,是各个工作的基础。这大概也是自然科学基金为什么要为生物多样性设立专项资助的原因吧。3 分析性研究。本步是通过对调查得到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比如单个数量指标的计算,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等的计算,绘制各种曲线,以及高级统计分析等(聚类等),最终得出结论。这一步关键是应用层面的问题。我觉得,生态学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一样,对我们搞应用的来说,也是一门方法学,这样的话,在应用方面才会有所突破。如chenhui1029战友讲的“研究生物多样性是减少遭受疫病的侵袭的影响的重要方式”,这就是多样性研究与疾病防治的结合,其他的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有创新性的展开。在所有应用中,当然还是多样性的保护是最基础的课题(老本行,呵呵),现在大多数的课题都是围绕多样性、多样性与群落功能”、多样性与重要环境因素的关系、人类对多样性的影响,多样性的保护与实践等方面开展的,这类验机模式都比较固定,且良莠不齐,难免让人觉得创新不强。4 实验性研究 在实验室中模拟自然界的情况开展研究。以前我们单位建过鼠类的观察试验室,但是没有好好利用,可惜啊。 总的来说,我还是对多样性的研究充满信心,充满兴趣的。以上是自己的一点见解,请指正和交流。我来顶下去,外来入侵者对生物多态性的影响,感觉就像战争年代"侵略与反侵略"的故事: 1 什么是入侵物种?从自然分布地区(可以是其他国家和中国的其他地区)通过有意或无意的人类活动而被引入在当地的自然或人造生态系统中形成了自我再生能力给当地的生态系统或景观造成了明显的损害或影响 2 为什么外来种引起入侵?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要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这个引进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 3 入侵种引起什么问题? 直接减少物种数量间接减少依赖于当地物种生存的物种的数量改变当地生态系统和景观对火灾和虫害的控制和抵抗能力降低土壤保持和营养改善能力降低水分保持和水质提高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降低4 入侵种使我们造成什么损失?a 生物多样性极其功能的丧失,这包括:生态系统效益生物资源社会效益40% 的世界经济和大约80%贫困人口的需求来自生物多样性。b 当地物种和生态景观特有性的丧失,生态旅游收入当地土特生物产品社会效益全球化越盛行,当地特有性价值越高c 周围农业和林业收入的减少害虫控制花费杂草控制花费土壤肥力降低水资源调节能力下降可持续农业和林业依赖于其周围或更远地区良好的生态系统作为害虫和火灾的屏障,并保护土壤、营养和水资源5 中国现在正在开展的最危险的大规模有意或无意引入外来物种的项目a 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过程中大面积种植外来物种包括桉树、外来松树、外来落叶松和在不适宜的海拔和地区种植经济树。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控制和草料栽培中主要依靠从国外(特别是美国)进口草种,有关中国当地草种的培育、研究和利用却十分少。b 保护区绿化使用外来物种恢复植被城市绿化大量外来入侵种都是为观赏植物引进使用外来物种恢复植被有大量的证据证明淡水和海水养殖业对水域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是严重的6 我们能作什么?a 外来物种的有意引入和传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什么物种引入到哪里引入多少应用面积 在保护区极其附近禁止引入外来种禁止有意引入,除非证明不会对生态系统和环境造成危害,而且当地物种没有同样的功能在所有的植被恢复项目中禁止使用外来物种b 提倡使用当地物种加强当地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当地物种的种源培育研究发动民众采集和培育当地物种种子 c 建立入侵种预警系统建立中国外来物种信息系统在共享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球信息系统建立和更新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名录,并建立公约限制这些物种的扩散一般认为生物入侵引起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根据,其实仅仅是生态系统多样性降低和外来种在土著群落中数量上升间的统计相关,而这两者究竟谁因谁果则有两种可能:1)外来种入侵引起土著种多样性的丧失。2)外来种仅仅是搭乘土著生态系统衰退的便车,乘机入侵而已,此消彼长,并非是native species decline的罪魁祸首。 以上是一篇TREE上面相关文章的观点。在此概述一番并附上,供大家讨论。 此外,小生还要狂妄地说一句:我觉得大家发帖好像都在抄书本,堆砌已有知识,我们来这里应该说说自己的观点,研究一些新问题嘛 asive species the drivers of ecological change.pdf (129.42k)我觉得研究生物多样性的意义在于最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但是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在现阶段不是自然发生的,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化、入侵种的入侵造成了生物多样性的过快丢失,研究生物多样性应该关注在全球变化下的生物多样性变化。我想虽然有些意味着人类活动对环境特别是生态的不良影响,或许是不是有些也意味着生物圈的自然进化,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呢?自然情况下物种也存在灭亡和新生,但是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是由于人类各种活动,包括生产上化肥农药以及废气废水超量排放、新型自然难降解物的出现、人类活动加速物种交流等等许多原因,引起了物种灭亡速度的加快。100年以前物种灭亡的速度只有1年或者几年一种,而现今的速度接近每天一种,而且许多原来的常见种现在成为少见或者濒危种。在大环境来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不是很明显,但是从某一个小范围的生态系统来看,物种的变化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现在比较关注的生物入侵都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系。一个完整稳定的生态系统,某种单一物种的入侵或者兴盛一般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系统本身存在的平衡性能够修复这一种物中造成的破坏。但是如果生物多样性被破坏,生态恢复就很难了。比如说很多地方都有的紫茎泽兰(俗称飞机草),在云南很多地方都能发现,在被毁坏的草场紫茎泽兰很容易成灾,但是在生态保护较好的地方紫茎泽兰也有生长,但是不成为灾害。所以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大的原因不是直接产生效益,而是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从而获得更多的效益。看来大家对生物多样性还是蛮感兴趣的。我个人认为多样性并不一定代表稳定,在自然界中也发现许多稳定的环境下其生物多样性反而要比不稳定的的环境少,因此就出现了中度干扰假说。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生物多样性对于突发性的外部干扰有着更强的适应力。道理很简单啦,可以选择的基因比较多,出现适应新环境的物种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大。至于楼上的仁兄说的那个紫茎泽兰的例子,用生物多样性来解释不太合理吧?个人觉得外来种的入侵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这牵涉到植物与植物,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共生,拮抗和互助等多方面的问题,不能用生物多样性少来解释。其实,每个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一个到两个顶级物种,从植物到动物都是这样。植物的问题就要简单一点,顶级物种发展到一定阶段,其自身积累的代谢产物会改变周遍的环境,使环境向着不利于该物种的方向演变,当达到一个阀值的时候,就会出现突发性的外部干扰,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林火。然后环境再次回到生物多样性最大的起点。过去我们讨论环境的一个重要话题就是生态平衡,然而却没有办法去量化它。所以我认为现在我们谈论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更多的是把它作为自然界生态平衡的一个指标,是生态平衡与否的一个量化工具。以上纯属个人见解,也希望大家多提供一些自己的想法,不要掉书袋啊!生态系统功能的发挥基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一个时刻变化的系统来说,是很难定义它的功能的。所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关系是生态学中的一个基本的而又悬而未决的问题,对此,生态学家们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个人认为,研究方法是制约更深入研究的瓶颈。可以期望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的定量关系。这个定量关系,怕是有些难度吧。。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其实就是在种群水平对其形态学,主要包括表型和蛋白质的多样性研究。而这些参数往往支持选择学说和中性学说,也是这两种学说纷争的始作俑者。而目前在DNA水平的研究则使两种学说有了新的观点,就是两种学说是不冲突的。而是生物多样性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具体表现。xiaoliu0056 wrote:偶也是在老板的要求下,看了很多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文章。这个课题的研究好象是起因于多样性-稳定性关系的研究。先说一下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的研究历程:早在19世纪达尔文就使用不同属的植物种子混播和单播试验,发现混播地上植被生物量要高于单产,在20世纪50年代,MarcAthur, Odum等人通过观察,发现多样性产生稳定性。虽然基于松散的观察和实验,但也广为流传,这与传统智慧一致(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与投资理财观念一致)。对这一观点打击最厉害的当属M.May(1972,1974)利用数学模型证明了多样性不利于系统的稳定性,原因是多样性过高,系统内部组分(物种)相互作用过于激烈,很容易崩溃。这一观点深深使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者失望——既然多样性不利系统稳定,那么还要不要保护生物多样性。而最近的研究表明,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的研究,在不同的时空尺度上,结论是不一致的,关系效应有正有负。另外有些学者认为多样性和稳定性都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即使有明确的正的或负的效应,对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提供不了任何价值。人们开始把焦点从多样性-稳定性关系上转移到物种多样性(species diversity)、功能群多样性(functional groups diversity)、关键种(keystone species)上来,研究具有特殊功能的物种或物种群对生态系统功能的作用,从短期尺度上来看,这种研究方式的转变更为有效,从生物多样性保护上来讲,我们不可能对所有的物种的给予保护,而从关键种予以优先保护。保护的目的只有一个,只要能使生态系统健康地为人类提供service and foods.(未完)this topic is funny关于多样性与稳定性的争论是一个科学的误会!1. 缘起:Robert MacArthur, "Fluctuations of Animal Populations and a Measure of Community Stability," Ecology, 3 (1955), pp. 533-535):提出用食物网多样性作为测量群落的稳定性的一种方法。2. 会错意:G.E. Hutchinson, "Homage to Santa Rosalia Or Why Are There So Many Kinds of Animals?" American Naturalist, 93(1959), pp. 415-427.错误地将Robert MacArthur的文章作为解释多样性导致稳定性的一个证据。3.以讹传讹:被Ramon Margalef进一步解释成生态系统发展理论,即物种多样性是系统稳定性的基础。Brookhaven Symposium of 1968 将其多样性与稳定性架设奉为教条。It is a very pleasing and simple to understand hypothesis based on the notion that "you don't put all your eggs in one basket." 4.拨乱反正:Daniel Goodman(1975)在《 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上发表文章系统地进行了总结认为多样性与稳定性假说(“diversity-stability hypothesis”)没有科学基础。科学就这样进步了,^_^!明尼苏达大学的"David Timan"是生物多样性研究方面的翘楚,也是生态学领域中的佼佼者.附其文章一篇. #Tilman_biodiversity,1999.pdf (256.58k)保护物种和物种基因库,为更好的未来留下基因资源。就我所知,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几乎是目前生态学研究里面最热门的,转基因生物,外来种入侵等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我们关注生物多样性,首先是因为生物多样性对我们人类的价值,包括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当然,也有伦理学家提出,物种本身有生存的权利,这是所谓生物多样性的伦理价值了. 要想整体把握目前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框架,可以看看国际上著名的DIVERSITAS项目,它的参与组织提出了"生物多样性科学"的概念,并认为这一新学科包括5个核心研究领域和4个交叉研究领域:具体可以通过google搜索到。 这其中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是研究的核心。比如一些很热很棘手的问题: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系统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竞争和多样性的关系,生物多样性实验设计的问题等等。有关假说和实验不胜枚举,有关文章汗牛充栋,牵涉到许多著名的生态学家。 目前国内做得最成功的应该是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学:编目和分类,也就是对动植物区系的调查,编目。也有人用分子生态的方法对濒危物种的种群遗传学作出了一些研究。其他一些研究则涉及一些保护区的重要物种。至于其他一些重大问题的研究,比如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方面,还停留在很初步的阶段。 附送一篇文章,是对生物多样性科学目前的一些较热门问题的介绍。 生物多样性科学前沿.PDF (201.44k)稳定性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可否请理解的朋友阐述一下!





Powered by Apollo Currency中文网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